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布局、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围绕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为了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人民大学在加强原有的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一大批应用性学科如法学、新闻、人口、档案、社会学、财政金融、应用统计、工商管理、会计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相继增设了财务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外交学、农村区域发展等社会急需的专业。特别是徐悲鸿艺术学院的成立,填补了人民大学艺术学科的空白,绘画、动画、景观建筑、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的开设将使全校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大学现有本科专业45个,涵盖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8个学科门类。经过50年的发展,人民大学已经建成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为主、覆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995年开始试办“文史哲试验班”,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打通文史哲界限,试验班学生较大比例直读研究生。尤其是2000级教学方案作了较大调整。新生入学前两学年文史哲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打通,从第三学年开始,由文史哲三个专业选拔优秀学生组成试验班,试验班学生择优直读研究生。
为了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相继设置了国际商务、知识产权法、新闻学等8个第二学士学位,并实行主副修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副修其他专业课程。此外,积极进行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名校优势。从1996年开始,人民大学环境经济管理专业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联合招收培养5年制环境经济与工程双学士,毕业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
人民大学从90年代以来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调整教学方案。特别是在修订99级教学方案时,针对以前专业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课时过多、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的问题,大幅度压缩课时,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继续强调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增加弹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合;按专业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精炼专业课,强调实践环节;重新设计素质教育系列课程。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从1999学年开始,教学楼经过改造,全部配备了胶片投影仪,并装备了十几个全校性的多媒体教室。同时,较大的院系还配备有自己的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